《表2 与人体纵轴呈15°至20°斜向上拔伸与沿人体纵轴纵向拔伸方法频次比较》

《表2 与人体纵轴呈15°至20°斜向上拔伸与沿人体纵轴纵向拔伸方法频次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数据挖掘的徒手拔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参数应用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依据中英文检索式和检索的时间,通过互联网初检到的文献共1 364个频次,经过两轮筛查后录入数据库的文献共128个频次,其中33个频次的文献尽管学者所设计的随机对照研究具有临床意义,但所持的观点相对独立,缺乏普遍性或频次样本不足,因此被剔除。最终余下95个频次的文献在患者体位、拔伸角度和施力方向方面可规律性分组比较,见表1。经过SPSS 18.0统计软件将各组频次进行χ2检验之后结果显示:χ2=6.133,P=0.047<0.05,表明不同方法的总体疗效有所不同。为得知不同方法间的具体差异,进一步采用卡方分割进行坐位与仰卧位的两两组间比较,卡方分割界值:P=0.05/3=0.017,故以P<0.017为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与人体纵轴呈后伸大于0°小于45°的后上方组与沿人体纵轴纵向拔伸组比较,结果显示:χ2=0.206,P=0.650>0.017,说明不同体位、与人体纵轴呈后伸大于0°小于45°的后上方组与沿人体纵轴纵向拔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人体纵轴呈后伸大于0°小于45°的后上方组与人体纵轴呈前屈15°至20°的斜向上组比较,结果显示:χ2=0.197,P=0.658>0.017,说明不同体位、与人体纵轴呈后伸大于0°小于45°的后上方组与人体纵轴呈前屈15°至20°斜向上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与人体纵轴呈前屈15°至20°的斜向上组与沿人体纵轴纵向拔伸组与比较,结果由表2显示:χ2=6.126,P=0.013<0.017,说明此两种方法在仰卧位与坐位的比较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仰卧位与人体纵轴呈前屈15°至20°斜向上拔伸”方法20年内文献支持占比最高,为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