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云贵地区耙肢虾Occacaris种的特征(据Hou et al.,1999,2004;姚路,2009;陈婉怡,2018;文荣琴等,2017)》

《表1 云贵地区耙肢虾Occacaris种的特征(据Hou et al.,1999,2004;姚路,2009;陈婉怡,2018;文荣琴等,2017)》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贵州剑河寒武系第4阶、乌溜阶耙肢虾Occacaris Hou,1999的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经研究及讨论,本文认为贵州寒武系杷榔组、“清虚洞组”及凯里组的Occacaris比较丰富,其数量在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中仅次于吐卓虫Tuzoia。经重新测量厘定凯里组耙肢虾Occacaris为2种:即卵形耙肢虾Occacaris oviformis Hou,1999与大型耙肢虾Occacaris magnus (Yao,2009),认为凯里组部分耙肢虾和云南的卵形耙肢虾形态相似,个体大小有别,云南的耙肢虾可能为幼年个体,凯里组的标本为成年个体,而大型耙肢虾Occacaris magnus(Yao,2009)确为新种。而蒋宗凯所定的疑问耙肢虾(未定种)?Occacaris sp.虽前边缘大凸,但经测量仍属于Occacaris magnus (Yao,2009)。从已发现的Occacaris 4个产地5个层位来讲,Occacaris主要产于贵州地区寒武系第4阶及第5阶地层中,为典型的地区性属种。云贵地区Occacaris的发现形成了Occacaris的演化链(表1),Occacaris起源于云南中部玉案山组浅水相,随着时间推移向东至水体较深的黔东陆棚斜坡相区迁移且形态呈现多样化,个体逐渐增大,壳体由卵圆形变化为正圆形,壳形变为前窄后宽,前背角逐渐变小甚至不发育,这样的身形有利于减少Occacaris在水中行动的阻力,使得Occacaris适应更宽的地理、生态环境,也为其演化的研究提供材料。凯里组Occacaris还与一些其他门类化石如腕足类、佩奇虫、始海百合及软舌螺等形成共存关系:数量最多为腕足类乳房贝Acrothele,有个别个体固着于壳面之上(图5,e、f),形成共生关系,这样的共生关系显示Occacaris magnus可能生活在海底;以Pagetia为主的SS小型三叶虫头、尾肢解分离,有分选现象,这种保存特征朱茂炎(1999)曾推测是正常死亡的三叶虫尸体在沉积物表面包括耙肢虾尸体累积所致[12],与其他形成共埋关系的生物如食腐类的软舌螺、始海百合以及一些遗迹化石(图7,c、d、e、f),也说明Occacaris死后可能先经历较长时间以悬浮方式远缘搬运的静水环境下的沉积[12,23-24],后才被突发性快速沉积所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