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主要条带状铁建造铁矿地质特征》

《表1 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主要条带状铁建造铁矿地质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GOE)前后海洋环境的变化:来自华北条带状铁建造(BIF)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BIF主要赋存于绿岩带,且大部分BIF明显遭受到后期变质—变形作用的强烈改造。从BIF围岩的岩性及变质程度(相)看,大多数BIF的围岩以角闪岩相变质为主,如本溪地区歪头山和南芬、冀东地区石人沟和水厂、五台地区王家庄和峨口的BIF等;部分地区围岩变质程度较低,为绿片岩相,如鞍山地区的大孤山、西鞍山和东鞍山的BIF等;极少数地区围岩变质程度较高,可达麻粒岩相,如清原地区小莱河、河南舞阳的BIF等(Lan et al.,2017,2019a;彭自栋等,2018;张连昌等,2020)。BIF与相关岩系呈整合接触,夹层及围岩常为变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如本溪南芬BIF (Zhu et al.,2015)和五台王家庄BIF (Wang et al.,2014a);次为变中酸性火山岩,如冀东司家营BIF夹层岩石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和角闪斜长片麻岩(变英安岩)(Wang et al.,2017),弓长岭BIF夹层岩石为黑云变粒岩(变英安岩)(万渝生等,2012)。除绿岩带外,一些BIF赋存于变碎屑沉积岩序列中,如鞍山齐大山BIF(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