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少数民族村民样本特征(N=44)》

《表1 少数民族村民样本特征(N=44)》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边境旅游地乡村转型及可持续发展路径——云南打洛口岸地区的民族志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本文采用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ic approach),以便研究者能够在熟知案例地社会情境的情况下开展研究,从主位(emic)角度获取关于特定现象的第一手资料[31]。因此,民族志方法的使用有助于从微观尺度上深入解析乡村发展中各主体的生产、生活、社会行为及其影响,是对地理学乡村转型研究传统客位(etic)方法的有益补充。在旅游影响研究领域,21世纪以来主位研究不断涌现,社会学、人类学视野下的质性研究逐渐流行起来,民族志方法的使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如何”和“为什么”等相关问题[32]。第一作者从2014年7月到2019年12月连续6年前往案例地进行了6次田野调查,寄宿在当地傣族村民家,累计时长近5个月。一手资料的收集主要通过观察、半结构式访谈、日常会话进行。总计对76名相关人员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包括44名当地少数民族村民(表1,编号为CM1~CM44)、21名外来移民(务工、经商、投资等,多为汉族,编号为YM1~YM21)、4名不同级别(州、县、镇)官员(编号为GY1~GY4)、3名傣族佛爷(编号为FY1~FY3)、4名县城和州府旅游从业人员(编号为HY1~HY4)和1名相关旅游学者(编号为XZ1)。对于当地村民,访谈主要围绕地方历史文化、旅游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生计变迁、跨境流动、族群互动等议题展开。对于外来移民,访谈主要围绕其动机、旅游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族群互动等议题展开。对于政府官员,通过个人及单位的社会网络,联系了工作经验丰富(在当地工作11~30年),熟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边境管控的4名官员进行了访谈,每人访谈次数均不少于2次。田野调查过程中,就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思撰写了46篇研究笔记,总计近4万字。此外,收集了大量地方各级政府的旅游发展规划、边境(旅游)管控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年鉴统计、官媒相关新闻报道等二手资料用来补充和佐证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