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QTc在药源性心脏毒性中的参考值》

《表2 QTc在药源性心脏毒性中的参考值》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药药源性心脏毒性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药物在临床试验初期需进行临床心电图监测。具有心脏毒性的药物可使心脏复极化延迟,主要体现在心电图QT间期延长。心脏复极化延迟易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 P),表现为围绕等电线连续扭转的QRS波群。大多数引发Td P的药物均可明显引起QT/QTc间期延长。2005年,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发布了临床指南E14,要求新药进入临床应用前必须进行动物和人体的心脏安全性评价。QT/QTc的全面研究是药物心脏安全性评价的最关键内容(见表2)[63]。有研究发现,表阿霉素化疗后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升高者QT间期离散度较化疗前明显延长,提示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对心脏损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64]。中药也可诱导机体出现心律失常,如雷公藤中毒心电图表现为频发室性早搏,部分呈二联律[65];蟾酥素对心脏作用类似洋地黄,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影响心肌传导系统,引起心律失常,轻者为窦性心动过缓,重者可表现为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及ST段改变[66];双黄连、清开灵及茵栀黄等中药注射剂低剂量时延长PR间期,高剂量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和室内传导阻滞,易引发缓慢性心律失常[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