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2000~2015年不同区位城乡建设用地内部不透水面面积及比例变化》

《表4 2000~2015年不同区位城乡建设用地内部不透水面面积及比例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哈尔滨城乡梯度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及不透水面遥感监测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不同区位的城乡建设用地内部不透水面面积增加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城市远郊区、近郊区、边缘区和核心区,增加量依次为61.27 km2、51.64 km2、35.38 km2和0.16 km2,经对比,发现该变化规律与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趋势相近(表4)。总体上看,2000~2015年间各区位城乡建设用地的不透水面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得益于建设用地利用强度的不断提高,城乡建设更加完善。从区位角度看,由内向外,即从城市核心区到城市远郊区方向其不透水面比例逐渐降低,与区域城市建设发展规律相符。2000年城市核心区、边缘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不透水面比例分别为83.79%、58.30%、50.22%、46.58%,2015年分别为84.06%、68.52%、67.57%、59.04%,可以看出,2000~2015年期间近郊区的不透水面比例增加量最大,为17.36%,其扩张强度为1.16%,其次是远郊区,不透水面比例增加量和扩张强度分别为12.46%和0.83%,而城市边缘区及核心区的不透水面比例增加量较少,分别为10.22%和0.27%,扩张强度分别为0.68%和0.02%。从不透水面比例增长率这一指标上看,城市近郊区、远郊区、边缘区和核心区呈依次降低态势,分别为34.56%、26.75%、17.53%和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