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种植密度红树植物群落的固碳速率》

《表2 不同种植密度红树植物群落的固碳速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红树林生态修复固碳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植被固碳速率=(植被现存生物量/林龄)×红树植物碳含量(取45%)。

红树林幼林期植被生物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高(表2),在生长初期阶段个体间的竞争可能还不足以抵消高密度对植被生物量累积的积极作用[9]。高密度种植时植被地上部分阻尼系数的增大可减缓潮汐的运动,促进有机颗粒物沉降[86]。斯里兰卡一项研究发现,沉积速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达到6.96株/m2时样地的沉积速率可达光滩的两倍之多[10]。而随着种植时间的推移,种植密度过小,单位面积植物利用光能效率降低,种植密度过大则植株间形成光能和空间的竞争。在福建平潭种植9 a后,1.00株/m2种植密度的秋茄林生物量大于种植密度为0.67株/m2和2.00株/m2的样地[87]。植物生长存在自然稀疏的过程,即由于密度的抑制作用种群内个体会逐渐死亡,个体数量逐渐减少至稳定状态[88]。高密度种植的红树林也存在明显的自疏过程,并符合Yoda的-3/2自然稀疏法则[89-90]。因此,适当密植保证植被修复的同时实现较高的固碳能力,后期则可通过其自疏过程或人工疏伐的方式来提高植物群落的固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