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世界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案例》

《表1 世界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案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全球变化背景下暖水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与修复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中国最早的珊瑚修复研究可能是始于1993年,陈刚等(1995)在海南省三亚市应用人工礁技术开展的造礁石珊瑚的移植实验[87]。目前受损珊瑚礁的修复主要有以下方法:将珊瑚有性繁殖获得的个体、野外(海域)收集的珊瑚、野外或半原位(岸基)人工苗圃培育的珊瑚断枝移植到退化的珊瑚礁区和人工礁基质上,或者是多种方式的结合。采用移植修复的方式可较快地增加珊瑚的数量,这也是中国受损珊瑚礁较为普遍的修复方式[58,87-88]。总体而言,过去30 a来,在中国南海、海南省三亚市和三沙市、广东省大亚湾、广西北海市涠洲岛等海域开展了许多珊瑚礁修复工作,但及时且充分的长期跟踪监测评价和发表的相关论文仍较少[58]。为了解近年来我国近岸海域珊瑚礁的变化和修复现状,本研究作者于2019—2020年间在海南省三亚市红塘湾和广西北海市涠洲岛等地的沿岸珊瑚礁海域开展了多次调查。调查发现,受损珊瑚礁特别是有的岸礁虽然表面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三亚市红塘湾中围填海项目的悬浮泥砂对附近珊瑚礁生境及珊瑚的影响[图4(a)、(b)],但气候变化致灾因子如海温异常或台风叠加人类活动对涠洲岛海域的珊瑚礁也有严重的影响[61],如涠洲岛西部海域石珊瑚碎枝、碎石和碎屑的分布现状反映了该海域珊瑚礁遭受多次台风的严重破坏性影响[图4(c)、(d)]。这也表明近岸受损珊瑚礁的归因分析还有待深入,而受损珊瑚礁,包括珊瑚生物群落演替或生境退化的原因分析是我们开展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的前提条件。调查还表明,珊瑚无性移植可能是我国目前受损珊瑚礁的主要修复手段。例如,在海底构建珊瑚苗圃或采用半原位人工苗圃等方式培育珊瑚苗,或者采集野外的珊瑚断枝碎片,再将珊瑚移植到人工礁或受损的珊瑚礁。但这种修复方式面临着珊瑚移植或采摘引起的生物多样性退化,可能并不十分有利于充分保持物种基因的连通性和遗传的多样性。另外,这种修复还需要大量的人工水下施工作业,在开展规模化修复方面的难度也较大。因此,基于维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开展降低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气候脆弱性,尽快地提高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规模和速度,以增加其适应气候变化恢复力的修复工作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