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控水增密对水稻减氮后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2017)》

《表3 控水增密对水稻减氮后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2017)》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控水增密模式对杂交籼稻减氮后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N0:施氮量187.5 kg hm–2;N–10%:施氮量168.75 kg hm–2;N-30%:施氮量131.25 kg hm–2;W0:湿润灌溉;W1:轻干湿交替灌溉;W2:中干湿交替灌溉;W3:重干湿交替灌溉;D0:密度20.0×104 hm–2;D1:密度24.0×104 hm–2;D2:密度28.0×104 hm–2;D3:密度32.0×104 hm–2。

为便于分析,将减氮与控水增密的组合归为栽培模式作为单一因素进行方差分析(表2)。与常规高产栽培(N0W0D0,CK)比较,减氮10%(N-10%)条件下W0D0模式2017和2018年分别减产8.15%和8.05%,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表3和表4)。单一增密处理(W0D1,W0D2,W0D3)2017年较CK分别减产1.75%、7.65%和20.80%,2018年分别减产1.00%、6.30%和20.47%,其中W0D1与CK差异不显著。9种控水增密模式中,W1D1和W2D1两年产量均超过CK,W1D1两年分别增产3.91%和1.75%,W2D1两年分别增产1.50%和0.44%,前者2017年差异达显著水平,与CK相比,2种模式的有效穗数未有显著差异,穗粒数2年分别降低3.67%和2.62%,结实率2年分别提高2.66%和2.74%,差异达显著水平,千粒重分别增加0.53%和0.51%,其余7种模式2年均较CK减产,减产幅度2年分别为6.35%~21.23%和1.64%~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