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相关系数矩阵的主成分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

《表3 相关系数矩阵的主成分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通过聚类与异常值分析得出,代表中心地乡镇及周边乡镇都具有较高适宜性的H—H分布类型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南部横断山区及川西高原。适宜性无明显聚类特征的乡镇主要分布在河湟谷地、青南高原及“一江两河”(既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及年楚河)流域。而代表单一乡镇与周边乡镇呈现适宜性较低的L—L类型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区、那曲高原及藏南谷地。此外,少数具有一定的中心意义或中心作用H—L类型的乡镇出现在雅鲁藏布江谷地,同时青藏高原东南部出现了部分宜居度明显低于周边乡镇的L—H分布类型。在结合聚类与异常值分析特征基础上,剔除与其他对象不强相关的数据点,得到适宜区范围。将乡镇适宜性指数计算结果参照《国家人口发展功能分区》中人居环境分区标准,用自然断点法[37](Arc GIS中该分类方法是利用统计学上的Jenk最优化法得出分界点,能够使划分各级之间的内部方差之和达到最小)将其划分为4级(高度适宜区0.41—0.63、比较适宜区0.30—0.40、一般适宜区0.14—0.29、不适宜区0—0.13),利用自然断点法划分出的4个等级范围,建立乡镇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区域分级和空间格局,其中Ⅰ为高度适宜区、Ⅱ为比较适宜区、Ⅲ为一般适宜区、Ⅳ为不适宜区(表3,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