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粤港澳大湾区三大都市圈科技创新空间差异的来源分解》

《表3 粤港澳大湾区三大都市圈科技创新空间差异的来源分解》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圈科技创新空间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贡献率单位为%;资料来源:同图1。

为了揭示粤港澳大湾区三大都市圈科技创新发展差异的来源,本文分别测算了圈内、圈间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如表3所示),图4反映了这三种贡献率的演变趋势。结合表3计算,本文发现,样本期内都市圈内、圈间和超变密度的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8.65%、41.89%和29.46%,由此可知,导致粤港澳大湾区三大都市圈科技创新发展差异的来源依次是都市圈间差异、超变密度和都市圈内差异,而都市圈间差异是粤港澳大湾区三大都市圈科技创新发展产生差异的主要来源。从图4中,本文可以发现,样本期内三大都市圈内差异呈现稳中有降的发展态势,贡献率由2000年的29.96%下降到2018年的25.76%,月平均下降0.83%;超变密度贡献率具有较大波动,但基本呈现下降趋势,2000年为36.79%,2018年则降为33.39%,月平均下降0.538%,值得注意的是,从2015年开始,超变密度的差异贡献率开始超过了圈内贡献率,成为影响粤港澳大湾区三大都市圈科技创新区域差异的次要因素;圈间差异贡献率从2000年33.25%开始缓慢抬升,到了2004年超过圈内差异和超变密度成为主要因素,自此以后虽然贡献率有所波动,但对科技创新的区域差异的贡献依然最大。综合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三大都市圈科技创新圈内差异维持在28.65%上下平稳变化,意味着对于单独某个都市圈而言,其内部的科技创新发展整体上较为稳定;超变密度是用来衡量和识别不同区域间发展的交叉重叠程度,本文该项指标有所下降,则说明这种交叉重叠现象正在逐渐消失,表明三大都市圈科技创新发展的地区间差异更趋明显;加之,圈间差异成为科技创新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暗含着粤港澳大湾区三大都市圈科技创新发展可能不存在较为显著而普遍的收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