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粤港澳大湾区三大维度创新潜力指标对比》

《表2 粤港澳大湾区三大维度创新潜力指标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潜力的微观集聚格局及其空间规划应对》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变异系数即数据集的标准差与均值之比,值越大说明其单位均值上的离散程度越强。

集聚是创新活动最显著、最重要的空间特征,也是一个区域科技创新前驱发展的核心基础,湾区整体的Moran's I指数为0.439,各项指标的自相关指数均通过1%显著水平检验(表2),无疑都印证了这一点。不过三大维度下创新集聚各有特色,知识创新(图2-a)的空间集聚性在三者中最强,高素质人才所关联的人力资本具有节点集中性;但区域差异较大,仅广州和香港就占据了全区的64.9%,QS 2019榜单的全球前300强包含了6所香港院校,而珠三角仅中山大学1所,后者高校创新的高精尖水平不足等问题亟需改善。以创新产业和研发基地为主导的技术创新(图2-b)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及辐散效应,轴带式延伸趋势也较明显,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有很大程度的契合;但高新技术指标的Moran's I、变异系数较新兴创新企业落后,在创新潜力溢出、技术联动等方面还有待深化。同时对比区域整体、知识和技术创新潜力的空间格局(图1,2-a、b)可发现,知识和信息创新要素相比产业和技术创新而言具有更强的内生集聚性,后者所关联的产业创新网推动了区域层面的创新溢出,但需依托知识创新主体(尤其是科研机构)构建功能协作强的创新集聚路径,以进一步引领创新潜力的空间集聚,最终凝聚形成湾区科技创新核心环带。创新环境(图2-c)表现出显著的内部集聚差异,产业园区的变异系数仅为其余二者的2/7,而创新孵化空间的POI占比最低、格网空值最高;另外湾区内部创新空间载体与孵化场所存在强烈缺失,其与知识、技术创新的空间协同性还不强,功能效应发挥尚有不足,因此还需大力加强创新环境的氛围营造以匹配和支撑知识与技术创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