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稻壳炭的物性分析结果》

《表1 稻壳炭的物性分析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稻壳炭制备工艺参数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图7为稻壳炭的等温吸附曲线(图7a)和孔径分布(图7b)。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对孔径大小的规定表示介孔范围为2~50 nm。由图7a可知,稻壳炭的吸附脱附等温曲线为典型的带有明显H4型滞后环的第IV型的等温曲线类,表明不同炭化温度下,制备的稻壳炭均为介孔结构。由图7b可知,炭化温度为180~220℃,稻壳炭为明显的介孔结构。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比表面积和孔径增加(见表1),炭化温度为240℃,比表面积达到最大,为30.621 m2/g;炭化温度为220℃,最可几孔径最大,为6.743 nm,炭化温度继续升高,孔径范围较为分散,最可几孔径大幅度减小,炭化温度为240℃,最可几孔径仅为2.486 nm。炭化温度为240℃,RH-240-4样品虽然比表面积较大,但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能较差;而炭化温度为200℃和220℃,即RH-200-4和RH-220-4虽然比表面积较RH-240-4样品小,亚甲基蓝吸附性能较好。稻壳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同时与孔结构和表面含氧官能团有关[2],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孔隙的形成,但是炭化温度过高也加速了含氧官能团的分解,所以比表面积不是影响稻壳炭吸附性能唯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