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生态水文模型分类:湿地生态水文过程及其模拟研究进展》

《表1 生态水文模型分类:湿地生态水文过程及其模拟研究进展》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湿地生态水文过程及其模拟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湿地生态水文模型是生态水文学重点研究的内容[66]。湿地生态水文模型能够在揭示湿地生态水文过程和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和分析生态水文格局与过程对气候变化或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67-69],研究湿地生态过程和水文过程的复杂耦合机制[70],核算湿地的生态需水量[71],实现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的目标。湿地生态水文模型按照空间离散化程度、是否存在随机过程、是否已知内部规律、耦合类型可以分为对应的集总式模型和分布模型、随机模型和确定模型、机制模型和经验模型、单向耦合和双向耦合生态水文模型(表1)。从模型的发展来看,20世纪70年代,湿地生态水文模型的开发工作才开始起步[72]。早期湿地生态水文模拟研究多用于模拟淡水湿地和河口湿地中动物、植物与水体营养之间的关系[73]。近年来,湿地生态水文学领域的学者将研究重心转移至湿地生态过程、生态格局和二者与水文过程的互馈机制方面,并通过模型预测外部环境变化下湿地内部结构和湿地类型的演变和发展[74]。例如,NA-KAYAMA T和MAKSYUTOV S[75]将基于水文、地貌和生态过程之间复杂交互作用的NICE(non-linear independent components estimation)模型应用于湿地的生态水文过程评价中。随着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生态水文模型正向着多过程、多时空尺度和耦合机制方向发展[76]。但是,在生态水文模型研究中,生态与水文之间的耦合互动机制研究相对薄弱,水文模型侧重于物理过程(如地表径流),很少或没有考虑植物的物理和生化过程[77],而生态模型则侧重于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的垂直机制,没有考虑土壤水分的运动[78]。大多数生态水文模型仍处在对生态模型和水文模型借鉴和综合的基础上,只描述了生态与水文过程之间的松散耦合关系,没有充分考虑其内在联系和动态反馈[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