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近年来国内主要生态规划实践总结》

《表2 近年来国内主要生态规划实践总结》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生态专项规划思路与方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对于国内外相关生态规划理论或思考,先后有多位学者做了回顾与梳理[2-9],关于生态导向下的规划方法,先后也有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探讨[10-24]。例如,在国外早期有“城市公园行动”“田园城市”“有机疏散”等生态规划思想的萌芽,中期有麦克哈格因子叠加法、生态城市十原则等方法的探索与应用。在国内主要有马世骏、王如松提出的复合生态系统理论,黄光宇提出的生态城市规划复合系统原则,王如松提出的共轭生态规划与泛目标生态规划,俞孔坚提出的“反规划”等理念(表1)。近年来,我国陆续出现了包括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广州市生态专项规划和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总体规划等具有代表性的生态规划实践(表2),住建部、环保部也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生态规划的技术标准(表3)。可见,生态规划理论正从单一自然生态系统的考虑向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综合考量发展,规划技术从简单的适应性分析等技术向遥感、GIS、复杂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等更高级技术发展,规划方法更加多样(其中先底后图法相对占据主流),规划内容也向综合、完整的巨系统发展。但总的来说,有关生态规划的定位、任务仍不清晰;规划方法缺乏对规划方案的“规划后评价”;规划内容范围不明确,有的规划仅关注城市绿地的布局与建设,有的规划主要针对环境治理,也有的规划则显得过于复杂,城市布局、建筑、产业、能源、环保及社会文化事业等无所不包,规划系统性较强但针对性不足;规划指标体系庞大、操作性不强等。就学科背景来看,仍是“规划派”“生态派”“环保派”各说各话,各学科间甚至是各主管部门间缺乏一座有效的“桥梁”,生态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未能充分融入到规划中去,规划与生态的关系仍较模糊。基于当前研究,笔者认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是连接规划学与生态学的有效“桥梁”,而这方面的研究也正是目前最缺乏的,因此提出了基于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专项规划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