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利用豇豆属野生近缘种构建的遗传图谱及应用》

《表2 利用豇豆属野生近缘种构建的遗传图谱及应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豇豆属野生近缘种资源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遗传图谱构建,既有助于发掘野生近缘种资源中的优异基因,为基因克隆、分子育种等奠定基础,也有助于研究驯化相关基因,为种间遗传演化研究提供信息。目前构建的遗传图谱大多是基于栽培种和野生近缘种衍生的遗传群体。标记类型也由RFLP到SSR,再到基于测序技术的SNP,这些图谱中多半是用于抗性基因的发掘,如绿豆抗豆象[18,34]、黑吉豆抗豆象[22]、小豆抗豆象[35]、乌头叶菜豆抗豆象[23]、饭豆抗豆象[36]及Vigna marina耐盐碱[4]等。也有相当一部分图谱用来研究驯化相关性状的遗传解析,如Yundaeng等[37]利用乌头叶菜豆及其野生祖先衍生的F2群体构建遗传图谱,发掘到与种子休眠、裂荚、百粒重等20个驯化相关性状连锁的50个QTL,并鉴定出3个相关基因。Dachapak等[38]利用V.vexillata及其野生祖先衍生的F2构建了遗传图谱,发掘到与块根相关、籽粒相关等18个性状相关的QTL共37个,并在与近缘种的比较作图中发现,与籽粒大小、荚大小、叶片大小等相关的QTL保守性强,其中籽粒大小的QTL在不同种内均成簇分布在同一个连锁群。此外,绿豆[39]、小豆[40]、豇豆[41]、饭豆[42]及V.marina[4]等种也相继开展了遗传图谱的构建和驯化相关性状的QTL发掘。还有一小部分图谱用于农艺性状的定位研究,如豇豆开花期[43]、长豇豆荚长[44]、V.vexillata的表型[45]等(表2)。综上,目前豇豆属野生近缘种中的基因发掘主要集中在抗豆象和驯化性状方面,且除了野生绿豆抗豆象基因的研究稍微透彻一些,其他的基因定位均比较粗放,也罕有后续深入的研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