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潋水流域不同时期各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比例》

《表5 潋水流域不同时期各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比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赣江上游潋水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流域径流量的变化受自然因素(降水)和人类活动(水土保持措施和水利工程)的共同影响。如前所述,受水土保持措施的影响,虽然流域降水量呈微弱增加的趋势,而径流量总体呈减小的趋势,但在不同阶段其主要影响因素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以1980~1984年为基准,1985~1991年的径流量减小了2.32×104m3·a-1,其减小主要受降水的影响较大,虽然水土保持措施如谷坊和水平沟等对径流的削减有一定的效果,但减流效果不明显。而1992~2002年,径流的增大主要受降水的影响,且较1985~1991年降水的贡献进一步增大,而该段时间内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及其所占的比例并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见表5)。其原因可能是土壤侵蚀导致谷坊和水平沟等水土保持措施被泥沙淤积,其对径流的削减作用较小,因此该时期降水的作用较1985~1991年增大。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实施以来,兴国县潋水流域共实施了坡面水系工程35km(控制面积达14.85km2),塘坝和谷坊等蓄水工程927个,竹节水平沟3 430.6km[14,15]。此外,2002年流域上游修建了一个小型的水电站,水电站仅用作发电,对流域径流的变化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2003~2010年降水对径流的影响较人类活动小,这与土地利用的变化密切相关。由表5可知,虽然灌木林地和疏林地的面积有所减小,但有林地的面积由29.99%增加到了36.94%,表明植被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使得植被冠层和枯落物层的截留作用以及枯落物层的拦蓄作用明显改善,增加了土壤的入渗量,延缓了径流的汇流时间,进而达到了有效防洪减灾的作用。这结果与涂安国等[16]在赣江流域的研究结果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