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9992005年#0、#6、#9三个聚类中的主要文献(综合被引频次与突现值)》

《表1 19992005年#0、#6、#9三个聚类中的主要文献(综合被引频次与突现值)》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退耕还林研究的知识基础及其演进——基于CiteSpace Ⅴ的知识图谱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及全面启动阶段(1999?2005年)。该阶段主要包括三个聚类主题:#0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gram(生态修复工程)、#6for-green programme(绿色项目)及#9 green project(绿色工程),这三个聚类主要围绕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的成本有效性、预期目标及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聚类图谱中该时段文献数量较少,与其他聚类节点的连接主要以#0中Uchida et al.(2005)、#6中Feng et al.(2005)与#9中Liu et al.(2005)的关键文献为核心向外发散,且三篇文献不仅在各自聚类中的引用频次最高、突显度最高(表1),而且文献之间具有较紧密的连接,基本上构成了后续研究的知识基础。Uchida et al.(2005)评估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成本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当前退耕还林仍存在更好的目标定位空间,还发现一些农户在工程结束后存在复耕的可能性;Feng et al.(2005)采用多目标规划模型评估了退耕还林政策对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地区粮食供应的影响,通过模拟不同情景发现,退耕还林政策对中国未来的粮食供应和世界粮食市场未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在地区层面的影响是显著的;Liu et al.(2005)则在全球化视野下分析了中国的环境问题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关系及互相影响,并全面分析了中国环境问题在气候、土地、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国响应的建议,这一篇综合反映中国地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的引领性文献。此外,#0中的Xu et al.(2004)、#6中的Ye et al.(2003)在各自聚类中也具有较高的被引频次和突现值,其中Xu et al.(2004)通过微观数据检验后发现,由于存在设计和实施方面的缺陷,退耕还林工程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目标;Ye et al.(2003)对四川岷江上游农村社区退耕还林的研究发现,由于政府补贴,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得以保障,但农民参与退耕还林更多的是出于经济考虑,而不是生态原因,当补贴到期时,仍存在复耕的可能性,同样可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另外,#7 organic carbon的研究也从本时段逐渐展开,但早期研究的影响力有限,关键节点并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