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宋代医籍药方及煮散药方收录情况》

《表2 宋代医籍药方及煮散药方收录情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药煮散的历史沿革、制备工艺及药效学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煮散始于秦,兴于汉唐,盛于宋,而衰于明清[6]。煮散在宋朝的应用较为广泛,应用煮散的方剂也较多[5]:《妇人大全良方》中应用煮散的药方在总药方中占比高达66.0%;《小儿痘疹方论》中应用煮散的药方在总药方中占比为61.5%;《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两本医籍中应用煮散的药方在总药方中占比都接近于30%[5],详见表2。究其原由,一方面宋朝较为重视医药发展,我国的第一部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就诞生于宋朝,医药相关领域的人才数量也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宋朝总体国盛民安、人口众多,尤其是军队较为庞大,军队中的用药需求增加,而当时的中药资源有限等[7]。明清时期,中药材资源日渐丰富,煮散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如:煎出的药液较为浑浊;粉碎与过滤程序复杂;因需将药材或饮片进行粉碎,损坏了鉴别特征,增加了准确鉴别真伪的难度等[2-3]。明清后,药材逐渐私营化,饮片生产技术飞速发展,因饮片便于鉴别、形状美观被商人青睐,而煮散的混悬、糊化等技术层面的问题难以解决,故而慢慢衰落[2-3]。中药煮散的应用虽逐年减少,但是并没有遗失,许多“煮散汤剂”至今仍有沿用,如清代吴瑭《温病条辨》中的银翘散、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中的玉屏风散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