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理论预测与数值计算结果各区流场参数对比》

《表2 理论预测与数值计算结果各区流场参数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入射激波边界层干扰分离流场结构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考虑工况Ma∞=2.15、θw=3.75°、ReL=9.91×104,对比数值计算与理论结果的局部流场结构,如图11所示。入射激波(C1)、(C1)与分离激波(C2)干扰后的透射激波(C4)以及反射膨胀波(R)等波系位置与形状均与数值计算结果吻合较好,同时分隔流线也与数值结果基本重合。理论预测的分离点位置ST=0.063 352 5m,与数值计算结果的分离点位置SC=0.061 071 6m相差3.7%;理论预测再附点位置RT=0.096 452 5m,与数值计算结果的再附点位置RC=0.097169m相差仅0.74%。由于理论模型里忽略了边界层的逐渐变形过程,而是将分离点S以及再附点R的气流偏转作为突变处理,因此由分离点S以及再附点R处分别直接引出分离激波(C2)以及再附激波(C6),与数值计算结果中两处形成压缩波系进而合并为激波不同。各区流动参数的预测也相当准确,如表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