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社会因子要素对照表》

《表4 社会因子要素对照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长三角地区传统建筑文脉显性构成要素现状特征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从区域上看,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要素现状差异并不大,呈现较强的相似性。首先,明清以后这6座城市的城址、城郭已基本定型,城市主要依托山间的平原地带与水系走势而扩张,形成了形状不规则的城市轮廓。相较而言,苏州、扬州的城郭相对规整,但部分轮廓的走势也会因地理因素制约而因地制宜地做出改变[14]。总体上,这些城市的道路系统与河道系统相互密切配合,许多地段形成前路后河的格局,在河道交叉口与道路交叉口的桥头广场往往形成交通及商业的中心[14]。城市中大量的民居、园林、商业建筑基本沿河顺势布置。中国古代城市构图与布局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址的选择[11],限于长三角地区自然因子的趋同性与城市城址选择的相似性,城市中的建筑布局也基本相同。其次,在建筑因子方面,同一类型的建筑造型几乎一致,体现在民居、园林、寺庙等建筑上,尺度上普遍不大,造型中多含马头墙元素,每座城市拥有的建筑类型也呈现出以民居、园林为主的相似结构。在建筑色彩方面,建筑规模无论大小,多呈现出粉墙黛瓦的色彩特征;在建筑装饰方面多以动植物等元素的雕刻彩画讴歌自然情趣、表达人文情操;在主体结构方面多以木构穿斗式与砖木结构为主,室内空间尺度控制相对小巧雅致;在天井通风方面含有天井的建筑占比为63.3%,超过了调研样本的半数(见表3),以绍兴占比最高,说明天井主要存在于居住功能的建筑中。宋代以后,长三角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商业十分发达,人口密集。明清时期人口密度达到300人/km2,约占全国人口3/5以上[14],稠密的人口导致用地密度相对较高,住宅形式多为连体布局,其天井形状受土地面积所限通常十分狭小[15]。最后,在社会因子方面,目前所呈现出的传统建筑遗产年代特征是多为清代时期所建,比例占总体的86.7%(见表4),所以大多数建筑特征在此方面较为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