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泉州提线木偶和佛像造型的对比》

《表1 泉州提线木偶和佛像造型的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泉州提线木偶的艺术构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泉州提线木偶图片来源:笔者于2019年11月7日摄于泉州市通政巷泉州木偶剧团。佛像图片来源:慈山寺佛教艺术博物馆官网,tszshanmuseum.org/zh/.

宗教盛行的泉州素有“泉南佛国”之称,当地雕刻作坊以佛像雕刻居多,泉州木偶雕刻由于长期寄生于神像铺子,其造型也或多或少地吸收了佛像特点,所以古老傀儡秉承了一整套由雕刻佛像演变而来的偶头雕刻经验。泉州提线木偶戏的行当规制为生、旦、北、杂四大行当,其中,以观世音菩萨为模子的行当有“生”行和“旦”行;以金刚力士作为演变范本的木偶行当为“北”行;由罗汉、鬼神的传统形象衍生而来的多为勇猛的“杂”行。如表1所示,泉州提线木偶戏《若兰行》中“旦”行若兰的偶头造型以观音为原型,脸型长圆、细眉线眼、高鼻通额、耳垂肥厚,这些特征恰是观音菩萨造型元素的集合;《钟馗醉酒》中的“北”行钟馗,宽脸阔额,双眼怒目圆睁,鼻梁宽而短,眉头紧锁,再加上饱满的肌肉刻画,颇具刚猛凌厉之气;《小沙弥下山》中的“杂”行小沙弥,虽然整体的造像风格上依然同佛像一样,轮廓丰腴,但因“杂”行性格各异,面相差异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