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雪灾强度等级:藏北冬季降水异常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影响因子》

《表1 雪灾强度等级:藏北冬季降水异常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影响因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藏北冬季降水异常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影响因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西藏地区年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气候值在66.3~894.5 mm之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图略)。冬季降水仅占全年降水的2.9%。但因西藏地区海拔高,地形复杂,气候条件多样,当冬、春季出现一次强降雪天气或连续性降雪天气过程后,出现的大量积雪或较长时间积雪,伴随强降温和大风天气,极易形成一次雪灾事件,给牧区造成严重的损失。例如,1997年9月开始,那曲地区出现40多次大范围降雪过程,特别是冬季的12月9-11日的降雪过程,造成了全地区11个县42万多平方千米全部遭灾。重灾区平地积雪在40 cm以上,特重灾乡、村积雪深度在50~100 cm,雪灾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温克刚和刘光轩,2008)。参照《西藏气象灾害区划研究》中雪灾等级的划分标准(假拉等,2008)(表1),本文利用积雪深度和积雪持续日数定义雪灾,将雪灾分为轻、中、重三种等级。从1981-2010年西藏地区冬季雪灾、轻灾、中灾、重灾发生频率(图2)可以看出,藏北中东部地区、藏南沿喜马拉雅山脉南坡以及阿里地区雪灾频率在10%以上,其中聂拉木最高,达到61%;其次是嘉黎,频率为46%;而沿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三江流域、林芝地区东南部、隆子等地雪灾频率不足10%或未出现过雪灾。西藏地区雪灾的发生频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不同程度雪灾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喜玛拉雅山脉中段区和阿里地区雪灾的程度较重,主要以中度到重度雪灾为主,其中聂拉木站中灾和重灾的频率均为25%,明显高于轻灾出现的频率(11%);西藏高原北部牧区在三种不同等级的雪灾中都是高频区域,相比较而言,轻灾出现的频率最高,其中嘉黎站轻灾频率达到33%,那曲为藏北牧区雪灾程度最重的地区,中度和重度雪灾频率分别为20%和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