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进一步研究:基于中国香港人民币存款占比代表人民币结算比重的滚动回归》

《表3 进一步研究:基于中国香港人民币存款占比代表人民币结算比重的滚动回归》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跨境交易人民币结算的“去美元中介效应”测度——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因此,本文借鉴庞岩和卢爱珍(2017)、王倩和李勤习(2017)、马光明等(2020)的处理方法,设立月度变量H=月度中国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期中国内地M2余额×1000作为中国跨境交易人民币结算比重的替代变量,并与国际收支组成交叉项H×bop。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香港是境外人民币的主要聚集地,据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统计数据计算,截至2019年年末,超过一半的境外机构与个人持有的人民币存款聚集在中国香港。最高点出现在2016年10月,达到61.3%,其变化可大致代表境外人民币的规模。而就人民币境外存量不足的国际化初期而言,境外人民币资产,尤其是存款的规模对人民币结算影响很大(庞岩和卢爱珍,2017;王倩和李勤习,2017),理论上其相对量与跨境交易人民币结算比重应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至2009年4月正式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之前,基于人民币此阶段的明显升值和美元的弱势,周边国家也已有自发的小规模人民币结算交易,因此,人民币结算的去美元中介效应仍能发挥一定作用。2005—2019年变量H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从图中还可以看到,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开始公布的人民币结算数据计算的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比重、本文计算的跨境交易人民币综合结算比重与同期的H变动趋势的相关性也是较高的,因此,用其作为人民币结算比重的替代变量具有一定合理性。从人民币市场化“汇改元年”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可得到180个月的样本,大幅增加了时间序列模型结论的可信度,同时,也拥有了根据不同时间段进行滚动回归的条件。下面分别按照不同时段对模型(1)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以中国香港人民币存款占H的比重作为人民币结算比重的替代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