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1993—2013年长株潭城市群建成区景观格局指标》

《表2 1993—2013年长株潭城市群建成区景观格局指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DMSP/OLS数据的长株潭城市群建成区演变特征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从1993—2013年长株潭城市群建成区景观格局指标变化可知(表2),11个指标变化可归纳为3种类型:(1)整体增长类型。TA,COHESION,AI,PD和LPI这5个指标呈现出整体增长特征。TA逐年不断增加,表明长株潭城市群建成区面积不断增大;COHESION,AI和PD在1993—2013年间呈现出整体不断增长的态势,在2013年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7.71,30.98和0.52个/km2,表明长株潭城市群建成区用地不断扩张,景观分布不断集中,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LPI在1993—2001年稍微下降,随后不断增加,在2007—2013年基本维持稳定,达到最大值0.35,表示中心城市长沙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核心带动和辐射周边的作用,在自身不断发展过程中带动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更加均衡化。(2)先增后减类型。NP,LSI,SHDI和ED这4个指标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1993—2005年间呈增长上升趋势,2005—2013年呈减少下降趋势。2005年达到最大值,NP最大值为113.73,LSI最大值为24.79,SH-DI最大值为3.62,ED最大值为17.68 m/km2。表明在1993—2005年期间,城镇增长点不连续扩张,斑块数量增加,形态复杂程度越来越高;随着时间推移,2005—2013年城镇继续扩张,独立的城镇斑块趋于融合连通成片,斑块数量减少,形状复杂程度降低,城镇发展更加紧凑,符合建成区扩张由“斑块数量增长”到“斑块规模扩张”的一般规律。(3)波动类型。CONTAG和PAFRAC在1993—2013年间呈现出波动状态,表明城镇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扩张过程,破碎化和城镇建设用地之间融合是一个相互独立而又不断相互影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