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每个新粒子生成天的1~3 nm颗粒物总数浓度线性回归及显著性分析参数》

《表1 每个新粒子生成天的1~3 nm颗粒物总数浓度线性回归及显著性分析参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二甘醇的气溶胶粒径谱仪在测量3 nm以下颗粒物时的性能比较》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本研究自2016年3月12日–4月6日在清华大学站点使用前述两台基于二甘醇的气溶胶粒径谱仪进行了外场观测,将3 nm以下颗粒物数浓度出现典型爆发式增长时期定义为新粒子生成(NPF)天,其中3 nm以下颗粒物数浓度达到105个·cm-3时定义为强新粒子生成天。根据该定义标准,2016年3月12日–4月6日的观测期间,共观测到7个强新粒子生成天和4个弱新粒子生成天。这些新粒子生成天可以从这两台仪器的时间序列和强度图中明显判断出,因此这两台仪器均能在大气外场观测中监测到新粒子生成事件,并报告出较为一致的3 nm以下颗粒物数浓度的结果,详细比较见后文。然而,这两台仪器的观测结果除了在数浓度上存在着一些差异,在粒径谱分布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同。尽管在观测期间PSM测量的3 nm以下颗粒物数浓度是DEG-SMPS测量的2~4倍,但如表1所示,逐天对比两台仪器的测量数据,每个NPF天两台仪器3 nm以下的数浓度时间序列均显著相关(r2>0.75),且相关性显著性分析参数P<0.01。每个不同新粒子生成天两台仪器之间的数浓度的差别不尽相同,造成该差异可能的原因是每天实际大气的颗粒物化学组分不完全一致以及这两种仪器相关的测量不确定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