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1930年9月—1931年4月各苏区党员输送情况》

《表2 1930年9月—1931年4月各苏区党员输送情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六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向苏区转移党员的组织机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雷利斯基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东方书记处的信》(193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第10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23页。

然而,在全年输送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注意到各苏区间输送数量的差异。如表2所示,中央对中央苏区、红一军所在的鄂豫皖苏区,以及红二军所在的湘鄂西苏区更为重视,给予了更多输送名额。而张国焘的相关回忆也大致印证了该分配比重:“他(周恩来———引者注)准备将其中百分之四十调往江西苏区,其余两个百分之三十分别调往鄂豫皖和其他各个苏区。”[24](P487)但从抵达率来看,苏区间则存在明显差异。大多数苏区抵达率较高,都达到80%以上,唯有红二军所在的湘鄂西苏区与红十军所在的赣东北苏区抵达率较低。从交通路线来看,两苏区均处在长江沿岸,理应交通便利。但此时两苏区在1931年长江水灾与国民党“围剿”下处于劣势,苏区大幅缩小,党组织力量薄弱,势必影响到派遣党员的抵达率。1932年2月,中央向共产国际报告,赣东北苏区“直到今天,工作转变的速度还很慢,省委的领导亦不甚健全”,湘鄂西苏区“因去年水灾与军事的吃紧,使党的工作受到很大的影响”。[23](P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