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高校技术转移能力局部空间集聚关联布局》

《表4 高校技术转移能力局部空间集聚关联布局》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高校技术转移能力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省域数据》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进一步运用局部Moran指数来探查我国高校技术转移能力的局部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格局。根据公式(5)和Geoda软件,可分别获取高校技术转移能力2003年、2017年的局部空间集聚格局形式及变化(见表4)。其中,H-H和L-L类型为全域为正的空间自相关区域,H-L和L-H为偏离全域正的空间自相关区域。观察表4可知,一是高校技术转移能力呈现局部正向空间集聚关联特性的省域在增加。2003年,46.67%省域间的高校技术转移能力表现出正向的空间集聚关联性,其中13.33%的省域呈现H-H集聚类型,33.33%的省域呈现L-L类型。发展到2017年,呈现正向空间集聚关联特性的省域占比为53.33%,其中H-H占比16.67%,L-L占比36.67%。二是高校技术转移能力的空间协同发展有待提高,L-L空间集聚格局类型数量居多。2003年,L-L型有10个省域,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H-L和L-H分别为8个省域;H-H型数量最少为4个省域,主要位于东部地区。2017年,L-L型发展为11个省域,H-L型保持数量不变仍为8个,L-H型减少至6个,H-H型增加到5个。三是高校技术转移能力的局部空间集聚关联格局存在较强的空间锁定效应。从2003年发展到2017年,高校技术转移能力的局部空间关联格局动态跃迁总体较平稳,只有个别区域发生跃迁,具体表现为:第一类跃迁为某省域自身位移的跃迁,只有河南省从2003年的L-H跃迁为2017年的H-H型;第二类跃迁为周边省域的跃迁,只有吉林省从L-H跃迁为L-L型;第三类跃迁为省域自身和周边省域的集聚格局均保持不变,93.33%省域属于该类,在空间布局上表现出强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