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国内常用的黏性泥石流运动特征值计算公式》

《表1 国内常用的黏性泥石流运动特征值计算公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非匀质泥石流运动特征与峰值流量关系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Δh为弯道超高值(m);k为弯道超高系数,常取2.0;R为弯道半径(m);B为沟道宽度(m);v为泥石流平均流速(m·s-1);V2、V1分别为泥石流凹岸、凸岸流速(m·s-1);g为重力加速度(m·s-2);H为泥石流平均泥深(m);γ为泥石流重度(N·m-3);c为泥石流黏聚力(kN·m-2);β为泥面斜度(°);φ为内

泥位和流速作为泥石流三大运动要素(泥位、流速、冲击力)的一部分,对泥石流防治工程规划设计、监测预警预报和灾害评估尤为关键,随着泥石流监测预警手段的智能化、集成化,对可监测的泥石流能直接获取其基础数据。如我国科研人员通过观测分别获取了陇南白龙江流域泥湾沟、火烧沟等和小江流域蒋家沟泥石流泥位深度和流速的原始资料。当泥石流运动特征值超过一定值后,泥石流爆发过程无法监测,其特征值只能靠一些公式来计算获取。例如,可通过流体模型FLO-2D得出不同规模的泥石流流速(王高峰等,2019);采用测量野外沟道泥痕数据推算泥石流流速(Crosta et al.,2001);在建立科学分界粒径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非匀质泥石流流速计算公式(舒安平等,2012)。长期以来,我国无论在泥石流防灾减灾工程设计还是理论研究方面,泥石流流速都是基于均匀条件下的曼宁公式来确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许多泥石流流速计算模式(表1),得到较好的应用效果。但对于真实地形上发生的泥石流,均匀流假设很难成立,然而此公式是针对某一泥石流沟道所得出的统计经验模型,但大多数的沟道都缺乏系列观察数据,限制了曼宁公式的普适性(崔鹏等,2016)。此外,该公式针对宽浅式沟道泥石流流速计算效果较为可靠,对窄深式沟道的情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当泥石流经过弯道时表现出极为强烈的爬高、冲淤等特征,基于此现象提出了弯道超高法,上述公式主要适合于泥石流弯道流体角速度相等的情况,但现实中弯道不同位置的角速度很难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