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皖北传统公共空间要素功能演变分析》

《表1 皖北传统公共空间要素功能演变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乡村振兴背景下皖北传统乡村公共空间解析与思考》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乡村公共空间概念始于社会学,主要指社会内部已存在的一些具有某种公共性且以特定空间相对固定下来的社会关联形式和人际交往模式结构形式,包括两个要素:一是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并进行思想交流的公共场所,即物质要素;二是指人们可以普遍存在的一些制度化组织与制度化活动形式如集会、红白喜事等,即非物质要素[16]。调查发现,庙台、戏台、广场、巷道、水井、大树、洗衣挑台、打麦场、代销店等共同构成了皖北地区的乡村公共空间物质要素,承袭皖北地方传统文化的节庆集会活动、红白喜事等则构成了乡村公共空间非物质要素。随着城镇化推进,村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改变,传统公共空间要素承载的功能和活动类型发生了深刻变化,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