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青海湟中地区、北京地区、黔东南苗族三种堆绣的比较[2-4]》

《表1 青海湟中地区、北京地区、黔东南苗族三种堆绣的比较[2-4]》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苗族堆绣现代化运用优势与方法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堆绣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服装装饰工艺之一,也称为“堆绫”“丝绫堆绣”“钉绫”等。堆绣早在周代就有相关记载,宋代以后人们开始用绫或者其他丝织物剪贴并堆叠成多层次的图案,至明清时堆绣开始在宫廷及民间广为流行。目前在我国北京、青海、山西、贵州等地区及苗族、彝族的服饰文化中均有称为“堆绣”的传统工艺。除了现存于黔东南地区苗族的堆绣外,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地区用于服饰类制品的堆绫和青海湟中地区用于佛教艺术的湟中堆绣。陈娟娟在《清代刺绣小品》对堆绣的定义为:“用各色绫子、根据花纹形状分块剪好,然后逐块组合拼贴于描好画稿的刺绣底料上,再用接针将绫子花纹逐块沿边钉牢,或在绫片底部与底料缝牢。”[1]这一定义与青海湟中的堆绣工艺和以北京地区为代表的堆绣(也常称“堆绫”)基本相似。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堆绣是则将上过浆的轻薄丝绫裁剪折叠成小三角形,层层堆叠于底布之上,边堆边用针线固定,组合成矩形的装饰块面。从史料和文物可以大致推测堆绣最早用于佛教装饰艺术中,之后传入宫廷及民间,发展出了丰富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这北京和青海地区两种堆绣工艺是有发展渊源的,从现存实物来看,两者从材料到工艺方法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这两种堆绣却与苗族堆绣有较大差异。为了更清晰的了解三种堆绣工艺的制作方式,以下从材料、工艺、图形构成、运用情况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表1)。苗族堆绣因其独特的立体化特性而显得尤为特殊,在当代受到了学术界和设计界的广泛关注,但在运用性研究的过程中,常见到对现存堆绣工艺存在概念模糊的情况,虽然几种工艺都可称为“堆绣”,但工艺方法、图案形式、装饰用途等有明确区别,绝不可以混为一谈,所以在对苗族堆绣进行运用性研究前,有必要先厘清现存苗族堆绣与其他现存堆绣的区别,发掘苗族堆绣在当代设计视角下的运用优势,以便更清晰地为当代民族文化的创新性设计提供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