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含水层流速、流向对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影响》

《表6 含水层流速、流向对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影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我国地源热泵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针对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很多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倪龙等人建立了单一介质承压含水层定流量同井回灌地下水换热模型并求解,分析含水层温度,抽水温度,结果表明同井回灌热影响范围达到74m,适用于地下水初始温度在13℃以上的区域.[10]骆祖江等人建立了地下水渗流与热量运移三维耦合数值模型,分析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热平衡发展趋势,结果显示冷(热)负荷增加或者恒定的情况下,增大抽灌水温差比增大循环水流量更有利于延缓热贯通;冷(热)负荷减少的情况下,减少循环水流量比减少抽灌水温差更利于避免热贯通现象.[11]宋伟等人针对不同抽回间距的单井循环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增大抽回水间距能够明显改善热贯通严重的热源井的抽水温度;抽回水间距增加相同数值时,循环单井的抽水温度改善情况最理想,填砾同井次之,抽灌同井改善效果最差.[12]赵军等人以地下水源热泵回灌井物理堵塞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悬浮颗粒的沉积机制,最后得出渗透系数衰减模型k=k0e-λt,其中k0为起始渗透系数(m/s),t为时间(min),λ为通过试验确定的常数.通过试验验证,该渗透系数衰减模型与试验值基本一致.[13]张淑秘等人基于Fluen-t/Simulink协同仿真,将室外温度、室内温度、地下含水层温度、地上热泵系统相互关联,动态分析含水层流态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以严寒地区某会馆为例,建立含水层水-热耦合模型、热泵机组模型,并利用S-function功能将Fluent和Simulink之间实现数据传输,采用单列顺排对置式布井2抽2灌,布置形式见图3.抽灌井间距150m,抽(灌)水井间距40m,模拟5个采暖期,研究结果如表6所示.[14]实际情况下不能实现完全回灌,通常为1抽多灌配置,所以还需进一步考虑1抽多灌时地下水的影响.刘泉声等人分析了改变渗流速度和渗流方向下沉积颗粒的脱离性质.[15]建立了砂层沉积-脱离模拟试验系统,采用粒径10微米以上的红色石英粉做悬浮颗粒,利用浊度计分析悬浮颗粒的变化,结果表明渗流速度越快,已沉积颗粒物越易脱落;改变渗流方向对沉积物脱离效果更明显,但是最终还会出现堵塞现象.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保持抽水井与回灌井周期性交替使用,避免严重堵塞,以延长井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