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1999—2017年白洋淀湿地各时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移矩阵》

《表3 1999—2017年白洋淀湿地各时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移矩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雄安白洋淀湿地景观格局分析及生态规划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单位:hm2)

由图4、表3可知,1999—2017年期间3个期间主要的土地类型变化存在共通点,而各个期间的土地类型变化也有其相对突出的不同点。农田和裸土地的相互转化,自然水体、人工水体和水生植被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在3个时期都比较突出,且农田和裸土地的相互转化主要集中在W区和S区,湿地景观之间的相互转化主要集中在E区。不同点在于1999—2005年、2005—2011年2个期间的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以湿地景观向非湿地景观流出为主,其中1999—2005年期间水生植被向耕地和裸土地的转换最为明显,转换面积分别为4 827.90、3 184.38hm2,而2005—2011年期间水生植被向耕地的转换面积也达到了1 084.61 hm2;2011—2017年期间主导的土地类型转移流向则是非湿地景观向湿地景观转换,尤其是耕地的流出最为明显,其中耕地向自然水体的转换面积为372.19 hm2,耕地向人工水体的转换面积为1 606.72 hm2,耕地向水生植被的转换面积为1 929.81 hm2。2011—2017年期间耕地向林地以及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也较为突出,转换面积分别为904.99、322.40 hm2。从图4还能明显地发现,白洋淀湿地各时期内的主要土地类型变化特点从开始的相对集中成片逐渐向后来的杂乱分散转变,说明人为因素对白洋淀湿地土地类型转变的影响日渐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