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台湾社会政策与相关行动计划》

《表1 台湾社会政策与相关行动计划》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台湾乡村“社区营造”内涵变迁与高校课程建设的关联性——以淡江大学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参考文献[11]补充整理

社区营造政策与行动计划不仅是台湾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社区发展政策的推进与延续。回顾台湾社会政策变迁的历程,1955—2018年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1955—1965年间基层民生建设运动的推行。为了繁荣乡村经济和改善农民生活,1955年起台湾开启了为期10年的基层民生建设历程,它包括生产建设、教育文化、社会福利和卫生保健,也涵盖了社区教育的内容。第二,1965—1993年间社区发展政策本土化实践。受国际社区发展运动的影响,随着1965年“社区发展”概念的引介,台湾当局开始制定社区发展计划,安排社区建设项目,建设社区组织体系,加大社区建设经费投入,并推出创造城乡新风貌计划;经过20多年的努力,社区建设成效卓著,尤其在基础设施方面,但同时忽视了社区文化内涵的建设。第三,1993—2018年间社区营造运动在地化进程。面对社区建设成效的负面批评,受日本造町运动的启发,1993年台湾文建会引介了“社会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并于1994年开始推行社区总体营造政策,随后陆续推出了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健康社区六星计划、村落文化发展计划等行动方案;1999年为应对“九二一地震”灾害,“行政院”推出了震灾重建暂行条例,倡导共同面对、共同参与、共同解决、共同提升的核心价值[10];2016—2018年间,“教育部”推出了“人文及社会科学知识跨界应用能力培育计划”“大学社会责任实践计划”和“高教深耕计划”,进一步深化了社区营造在地化的进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