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香港公屋发展历程和特征》

《表1 香港公屋发展历程和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居者难有其屋”:香港公屋政策发展演变与启示》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从上述公屋五大发展阶段来看,前三阶段公屋政策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经历了金融危机所致的公屋发展停滞阶段,导致居住问题恶化。总体来看,60多年来,公屋形态和居住品质不断提高,面向人群也不断扩增。从居住环境来看,从最开始简陋、设施不全的“徙置大厦”,到标准化生产、设备齐全、环境优良的“公屋”,以及能与私人住宅媲美的“居屋”,再到关注优质室外景观环境的营造、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适老化细节改造等,体现出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的公屋[9-10],其居住环境与硬件设施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其次,公屋的面向人群逐步扩展,从最初只向灾民提供的“徙置大厦”,到面向有条件的中低收入者的公屋,再到面向“夹心层”的夹屋(2),到现今基本涵盖了大部分中低收入群体[9-10]。政府态度对公屋政策起关键性作用,而经济社会背景、住房供需、公私住房市场博弈、政府市场关系等因素的变化也影响着政府决策,总体上经历了从“被迫干预”到“积极干预”,到“消极干预”,再到“适度干预”的过程[11](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