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表4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不同共生期对晚播稻茬麦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Note:Different lowercase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0.05 level

从表4可以看出,0共生稻套麦的成穗数较对照提高了13.51%,短共生稻套麦较对照增加了4.42%。穗粒数以0共生稻套麦最高,为33.73粒,较对照提高了4.85%;而短共生穗粒数也较对照提高了0.62%。0共生稻套麦的千粒重较对照提高了1.33%,而短共生稻套麦的千粒重较对照有所下降,降低3.02%。理论产量以0共生稻套麦最高,为9 111.60 kg/hm2,较对照增加了20.59%;而短共生稻套麦则增加了1.89%。0共生稻套麦的实际产量为7 330.05 kg/hm2,较对照增加了6.67%,短共生稻套麦产量为6 928.95 kg/hm2,较对照提高了0.83%。由此可见,0共生稻套麦在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方面均有显著的改善,最终显著提高了实际产量;而短共生稻套麦虽在成穗数和穗粒数上有所改善,但千粒重明显降低,致使产量增加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