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根管峡区发生率》

《表1 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根管峡区发生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根管峡区的定位、发生率及临床意义》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RCI:root canal isthmus;CBCT:cone beam CT

关于RCI的另一个重要的解剖形态是C形根管,Cooke和Cox于1979年首先报道了下颌第二磨牙、下颌第三磨牙的C形根管形态[25],发现此类根管横断面呈现为C形的带状连接,RCI的形态较为复杂。C型根管在亚洲人群的发生率远远高于欧美人群,在上、下颌磨牙,下颌第一前磨牙,上颌侧切牙等牙位均可发生,但最多见的为下颌第二磨牙[26],有研究显示C形根管治疗失败最常见的原因是微渗漏(45.2%),其次是RCI(23.8%)[27]。国内学者对中国人58颗融合单根的下颌第二磨牙进行micro-CT扫描发现,54颗牙齿呈现C形根管形态,根管口常位于釉牙骨质界根方3 mm处,根管横断面形态从根管冠方向根尖区延伸过程中变化极大,无论对根管口的定位还是对根管的清理都存在较大的困难[28]。总体而言,RCI发生率最高的牙位是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表1),其次是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表2),其余牙位RCI发生率不尽相同,这可能和研究人群的种族、研究方法、样本数量等因素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