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不同留苗密度与行距对饲用甜高粱叶茎比、干鲜比与草产量的方差分析》

《表3 不同留苗密度与行距对饲用甜高粱叶茎比、干鲜比与草产量的方差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留苗密度与行距对饲用甜高粱叶茎比·干鲜比和草产量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b.MS[重复(密度)],c.MS(行距),d.MS[重复(密度)]+MS[重复(行距)]-MS(Error),e.MS(Error)Notes:b.MS[R(Density)],c.MS(Line spacing),d.MS[R(D)]+MS[R(S)]-MS(Error),e.MS (Error)

由表1、表2可见,各处理对叶茎比、干鲜比与草产量的作用不同,其中,草产量随留苗密度(主处理)或播种行距(副处理)的逐级增大,均呈现出抛物线形状的变化趋势。经方差分析(表3),该试验区组(重复)的叶茎比、干鲜比的F值(Sig.)分别为3.463(Sig.=0.263,即P>0.05)、1.457(Sig.=0.297>0.05),差异不显著,区组的鲜草产量与干草产量的F值(Sig.)分别为0.840(Sig.=0.477>0.05)、3.657(Sig.=0.092>0.05),差异不显著,表明该试验在控制土壤肥力方面管控的较好,地力比较均匀,降低了地力不匀导致的误差。留苗密度或播种行距组间的叶茎比、干鲜比的F(Sig.)值分别为1.113(Sig.=0.415>0.05)、0.288(Sig.=0.833>0.05)或0.731(Sig.=0.616>0.05)、0.606(Sig.=0.697>0.05),差异均不显著,表明不论留苗密度还是播种行距均对饲用甜高粱的叶茎比、干鲜比没有明显的影响。留苗密度组间的鲜草产量与干草产量的F(Sig.)值分别为120.608(Sig.=0.000<0.01)与104.67(Sig.=0.000<0.01),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留苗密度对饲用甜高粱草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播种行距组间的鲜草产量与干草产量的F(Sig.)值分别为3.563(Sig.=0.041<0.05)与8.234(Sig.=0.003<0.05),其鲜草产量差异显著,其干草产量差异极显著,表明播种行距对饲用甜高粱的干草产量具有明显的影响。留苗密度与播种行距处理组合间的叶茎比、干鲜比与草产量的F(Sig.)值分别为0.888(Sig.=0.583>0.05)、0.725(Sig.=0.741>0.05)与0.325[Sig.=0.988>0.05(FW)]、0.489[Sig.=0.928>0.05(DW)],其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密度与行距之间没有交互作用,即留苗密度的作用不受播种行距的影响,播种行距的作用也不受留苗密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