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明清时期山西部分州县稻田面积》

《表2 明清时期山西部分州县稻田面积》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明清时期山西地区的水稻种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清]刘显第:《绛州志》卷1,康熙九年刻本,第121页;[清]王时炯:《定襄县志》卷8,雍正五年增补康熙五十一年刊本,第548—552页;[清]李培谦:《阳曲县志》卷7,道光二十三年修1932年重印本,第509—517页;[清]赵三长:《洪洞县续志》,顺治十六年刻本,第69—73

笔者对明清方志中有关耕地总面积与稻田面积的记载进行了统计(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有水稻面积记载的州县其稻田面积占比普遍不足1%,新开展水稻生产的太平、繁峙等县种植面积更是不足1顷。而阳曲县万历时期尚有稻田74顷,至道光年间仅存45顷,下降了近40%。汾河流域的传统植稻区定襄、阳曲、洪洞、稷山等县尚且如此,其他地区更缺乏形成大规模水稻种植区的条件。由此可见,明清时期山西地区的植稻面积普遍较小,类似王鸿儒《游晋祠观难老泉》中描绘的“下溉稻千顷”(1)的景象多为文人墨客的一种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