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偶氮染料脱色降解细菌与真菌混合培养体系》

《表3 偶氮染料脱色降解细菌与真菌混合培养体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混合菌群对偶氮染料的脱色降解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细菌对偶氮染料主要以降解为主,而真菌除可吸附染料外,也有较好的降解作用.因此真菌和细菌混合培养对偶氮染料的脱色降解起到互补和协同作用.李蒙英等分离出两株染料脱色细菌Enterobacter sp.和Peudomonas sp.,并研究比较了单一和不同组合混合的真菌Penicillium sp.、细菌Enterobacter sp.及细菌Peudomonas sp.对偶氮染料活性红241的去除情况,结果发现真菌Penicillium sp.和两种细菌混合培养体系对活性红241具有最佳的去除效果,处理5 h去除率可达100%[38].张金平等采用4株细菌和4株真菌构建了一组细菌-真菌混合菌群,并考察了该混合菌群在不同条件下对染料的脱色降解效果.结果发现,pH为6左右,真菌与细菌以2:1同时接种效果较好,通氧有利于染料脱色降解,对活性艳蓝K-BR处理12 h,脱色率可达100%[39].时胜男等考察了真菌青霉素和细菌Exiguobacterium sp.TL单独作用及协同作用对偶氮染料活性深蓝K-R脱色特性,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培养基及脱色条件并考察了盐度及金属离子对协同脱色的影响[40].Kurade等分离出了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和Galactomyces geotrichum,构建了新型的细菌酵母菌联合体,研究发现该联合体在18 h内对活性红198染料(50 mg/L)的脱色率高达92%[41].尹亮在对混合菌群QM的脱色机制的研究中发现,蜡状芽孢杆菌Q1(Bacillus cereus Q1)和白地霉M3(Getrichum candidum M3)存在协同降解偶氮染料的效应[42].上述细菌与真菌混合培养体系对偶氮染料的脱色降解结果如表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