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四级办台”体系建立前后南漳县广电发展数据》

《表2“四级办台”体系建立前后南漳县广电发展数据》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从大喇叭、四级办台到县级融媒体中心——中国基层媒体制度建构的历史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数据来源:章波,1988)

类似“变通方法”的普遍存在反映了中央政策和当地实际状况之间,即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官方话语与地方性知识、正式权力与权力的文化网络之间的距离、空隙和弹性(周雪光,2017)。这种落差最终引发了一系列文化后果:文化上的放纵主义,内容庸俗、质量低劣的海外录像节目一度大肆泛滥。偷录和滥放导致版权争议,对广告和观众的争夺又导致了非正当竞争和节目纠纷(郭镇之,1990)。这一情况在南漳县表现得也非常典型:首先,大干快上的动员式建设在迅速改变县乡广播电视面貌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隐患。迫于上级行政压力,在工程建设中,土建工程和设备都比较简陋,短期行为特征明显,全县38个差转站,90%的设备是中低档,37个站没有备用机,坏后就得停播,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从全国数据看广播电视经费支出增长了72.7%,远远低于翻数番的机构数量。第二,不断扩充的机构人员人事制度和待遇问题不能得到解决,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机构编制,因此人员数量弹性较大,商品粮户口和工资得不到解决。这一点从全国层面的统计数据亦可以体现:全国职工人数在1984到1987年间只增长了16.9%(见表3)。第三,重复建设问题明显,市县之间调频广播、电视互相干扰的情况较常发生。例如,南漳县1981年在县城附近的玉溪山用50瓦米波12频道差转湖北省电视台节目,而互距50公里的宜城县此后却购置一台300瓦米博12频道转发卫星节目,干扰南漳县的电视,引发了两县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