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海水鱼品种选育主要技术类型及特征》

《表6 海水鱼品种选育主要技术类型及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海水鱼养殖业发展轨迹及技术变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中年份是指该品种最初采用某种选育方法的起始年份。

品种选育即按人类所希望的遗传性状(即生长快、食性杂、抗病力强、耐低温或高温、繁殖力旺盛等),培育海水鱼类品种或品系,使之保持稳定,繁衍后代[1]。中国海水鱼人工繁育的尝试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模拟梭鱼亲鱼生理生态环境,成功孵化梭鱼幼体为标志。此后对牙鲆、鲽、鲷、鲀、梭鱼、大黄鱼等多种经济鱼类的早期发育和仔稚期的培育进行了探索,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海水鱼养殖的苗种培育的质量和数量得以显著提高。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除了传统的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之外,中国在海水鱼全雌化、抗寒品系选育苗种繁育技术也逐步成熟[20-22];染色体倍数育种(包括雌核发育和雄核发育)逐渐成为培育海水鱼类不育系和单性苗种的主要技术手段[23];基因转移育种等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并用于规模化商业生产研究[24];细胞工程育种也进入探索阶段[25]。中国海水鱼品种选育主要技术类型及特征见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