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光伏组件输出参数: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光伏电站遮挡实时诊断算法》

《表1 光伏组件输出参数: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光伏电站遮挡实时诊断算法》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光伏电站遮挡实时诊断算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式(3)仅在理想状态下成立,若光伏组件出现阴影遮挡,引起最大功率工作点的偏移,则会造成Isc0计算结果比理论值偏小。鉴于目前大多数光伏电站均采用串联连接方式,因此可采用以上方法判别光伏电站是否发生遮挡。为验证该方法的实用性,本文选取中南光电CHN 60P多晶硅光伏组件进行户外实验,如图1所示,物理遮挡和阴影遮挡均导致I-V曲线出现“驼峰”效应,最大功率点出现明显偏移。其中,物理遮挡为遮挡物透光率趋近于零的遮挡,多由组件表面遮挡物造成,如鸟粪等散落于组件表面的污物,也称为硬性阴影;阴影遮挡大多是由于云层飘过,或是树木、建筑等物体在光伏组件表面留下的阴影,一般不可人为控制,也称为软性阴影。通常来说,阴影遮挡造成的遮挡面积比物理遮挡大,光伏组件电流衰减更快,因此I-V曲线的“驼峰”效应更加明显。将表1所列实测数据代入式(3)计算出STC条件下的短路电流Isc0(其中,温度系数β为0.06%,I0和n采用多晶硅组件标准值,分别为5.82 nA和1.15[8]),结果显示遮挡时计算结果明显小于无遮挡时计算结果,故可通过筛选这些异常数据来判断光伏电站是否存在遮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