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电子健康档案相关政策文件》

《表1 电子健康档案相关政策文件》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社区医疗机构向个人开放电子健康档案的意义与挑战》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2007年原上海市闵行区卫生局建成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10],其内容包含个人健康档案、家庭档案、个人健康信息、就诊记录和健康管理等信息,记录疾病发现、诊疗、康复全过程,实现对居民个性化、连续、动态、全程化的管理,成功实现从纸质医疗文书到电子化档案资源再到互联网传递信息的历史性转折。自2009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支持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见表1)[11-24]。2011年,全国有35个城市、2 40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 72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了社区电子健康档案[25]。2012年底,针对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147个试点城市的调查显示,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分别为78.0%、75.8%、82.8%[26]。北京、德阳、广州、南昌等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发展尤为迅猛,截至2015年8月,北京大部分地区达到60%以上建档率;德阳市将电子健康档案建设落到实处,并在2017年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的健康;深圳则将进一步扩大信息化平台建设范围,形成覆盖全市、互联全省的医疗信息一体化模式[1]。但是,在电子健康档案发展历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1)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57号),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应达到75%以上[27],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低于该水平的城市集中于中西部地区。(2)很多医疗机构仍然存在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的情况,其原因考虑受各地基建水平、财政投入、人员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3)行业标准不完善、“死档”现象突出、信息安全问题、新的技术难题等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