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乐书要录·琵琶旋宫法》再解》

《表1:《乐书要录·琵琶旋宫法》再解》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乐书要录·琵琶旋宫法》再解》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这就是先将子(四)弦按律管取得标准音高,然后依平调定弦法调之,也就是各弦按四度鳞次定音,最后才将大(缠)弦调高小二度(即“急一律”),这就完成了四根弦的定音。其中,大(缠)弦与中(三)弦中指所按的第二相(ヒ)作do音相同(即“应之”)当黄钟,这是一种检验音是否定准的方法,这样就完成了“黄钟均定弦法”。另注明:“右中指大弦(凢)、子弦(ㄧ)、无名指第二(乙)、第三弦(マ)、小指大弦(斗)并是均外之声,非其黄钟所管,故废而不用(笔者注:表中用×表示)。弦合:私案作之,余均效此:以‘一’合音(笔者注:即宫音do,下同),横笛口孔;以‘一’合‘ヒ’,同音(笔者注:同度或八度音);以‘ヒ’合‘十’,相生(笔者注:以下四或上五度谓相生);以‘リ’合‘コ’,同音;以‘十’合‘也’,同音。一十ヒヒ火也也ヒ火也T。”这个“弦合”及最后一组谱字排列到底是什么意思?一是像今天琵琶上用八度“碰音”(唐时或加五度之音),来检验定弦是否准确;二是以调式主音的同度或八度,加下四或上五度音(即相生)组成如现今的琶音那样,这也是验证定弦是否准确的又一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上四或下五度音是被排除在琶音之外的,关于这一点是颇为重要的。因为一方面对《敦煌乐谱》以及(日)《五弦谱》等古谱,尤其是《敦煌乐谱》曲尾都有这样一组琶音,必须按照同度或八度,加下四或上五度音来加以认识的;另一方面,日本雅乐中对壹越调、双调等乐调之所以产生误判,就与这一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黄钟均定弦自然是乐谱中最基本的定弦法,也只有黄钟均是如今固定调音名与首调唱名合一的,都为宫、角、羽、商(do.mi.la.re)。如以子弦定d1音(太簇律管“缓”即“稍低”之意)的话,为C调,其他调名的调性音阶音名与唱名常不一致。于是,接下来谱中同样列出:六月林钟均、正月太簇均、八月南吕均、三月姑洗均、十月应钟均、五月蕤宾均、十二月大吕均、七月夷则均、二月夹钟均、九月无射均、四月仲吕均,然后回复到黄钟均。而且,每一均都有这种检验及最后各自的一组琶音,同样也都有前段的说明文与后段的注明文,现由于篇幅较大全予以省略。它们所反映的就是各均乐曲的具体调性、调式的运用,因此,对其乐调的识别是十分关键的。其间,可以明显发现有两个特点:一是它根据“五度相生”的原则,实际采用反过来琵琶上“四度相生”排列的;二是并不以黄钟均对正月。正如传统“地支”的“子丑寅卯”等十二时辰中,开首子时是对应十一时至一时,月份也是十一月至一月的,这就不难理解后来比“黄钟宫”高大二度的“正宫”名称,就是对应正月而来的。另外,在[琵琶旋宫法]记述上也出现一些错误,主要是对远关系均(调性)的“夷则宫”记写有误等,这可参见笔者的《破解》一文,现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