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北京市社区尺度流动人口聚居区分类型统计表Tab.1 Statistic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communites by type in Beijing》

《表1 北京市社区尺度流动人口聚居区分类型统计表Tab.1 Statistic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communites by type in Beijing》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社区尺度下流动人口聚居区空间识别与尺度效应——以北京市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通过对比街道尺度和社区尺度的流动人口聚居区识别结果,可以发现,流动人口聚居区存在空间尺度效应(图11)。两种空间尺度下,流动人口聚居区的识别结果不完全重合。较大空间尺度的识别方法容易造成流动人口聚居区的过度识别和遗漏识别;而较小空间尺度的识别技术更能把握和反映出社会空间内部差异。比较社区尺度和街道尺度的流动人口聚居区识别结果,可以将流动人口聚居区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重合区,即社区尺度流动人口聚居区与街道尺度流动人口聚居区的重叠区域(红色区域);二是高估识别区,即该社区本身并不是流动人口聚居区,却在街道尺度上被定义为流动人口聚居区(蓝色区域);三是遗漏识别区,即该社区是流动人口聚居区,却在街道尺度上被定义为非流动人口聚居区(黄色区域)。结果表明,街道尺度和社区尺度流动人口聚居区的重合区共75个,占社区尺度流动人口聚居区总数的62.5%;遗漏识别区共45个,涉及51.9万流动人口,遗漏率高达37.5%(表1)。由此表明,社区尺度的流动人口聚居区空间识别方法具有显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