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竺可桢五千年中国历史气候变迁表》

《表1 竺可桢五千年中国历史气候变迁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区域史视野下物候异常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晋东南区域自然灾害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历史文献显示,16、17世纪各种自然灾害呈现比较高的峰值,中国地震工作者将这一特别的时期称之为“地震第三活动期”,气象工作者则称之为“小冰河期”。有的学者对集中发生于16、17世纪各种自然灾异全面采样分析,发现仅从地球与太阳的关系来进行解释是不够的,天文应当是自然灾异的背景,命名其为“明清宇宙期”(1500—1700年)。他们认为,宇宙线是造成16、17世纪峰值的较可能的因素。所谓的宇宙线是指宇宙空间某些星体发射出来的各种高能粒子流,宇宙线的成因主要是与超新星的爆发有关,超新星爆发时若正好靠近太阳系,太阳系内的星体均会受到扰动。银河系中的超新星每60—70年爆发一次,而且离太阳系较近的超新星爆发则更少。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明清宇宙期,出现过三颗超新星爆发:1572年仙后座超新星、1604蛇夫座超新星和1680年仙后座超新星,其中1572年这次爆发距太阳系较近。所以,16、17世纪各种天象、地象、气象所发生的剧烈变化,很可能与主要来自太阳系外宇宙空间的变化有关,而且各种因素指向了1572年仙后座超新星。由于超新星的爆发,使宇宙射线明显增强而抑制了太阳的活动,从而引发气象和地象的剧烈变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