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洞周监测点位移:城市复杂环境下浅埋非对称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研究》

《表4 洞周监测点位移:城市复杂环境下浅埋非对称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研究》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城市复杂环境下浅埋非对称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mm

隧道开挖完成以后的位移云图如图7所示,洞周围岩位移如表4所示。方案1开挖以后,大洞拱顶附近出现最大沉降约14.31mm,小洞拱顶沉降稍小,约11mm;大洞仰拱上隆最大14.1mm,小洞上隆约9.36mm,左大洞竖向收敛率分别为0.21%和0.24%;边墙处围岩向洞内变形,小洞左右边墙水平变形分别为0.5mm和3.51mm,大洞左右边墙变形分别为1.62mm和0.62mm,水平收敛率分别为0.03%和0.01%。方案2开挖以后,拱顶沉降最大也出现在大洞拱顶为15.32mm,较方案1有较小增大;小洞拱顶沉降为14.19mm,较方案1增大了约30%,左大洞仰拱隆起分别为10.2mm和14.11mm,左大洞竖向收敛率为0.25%;小洞右拱腰水平位移为13.44mm,为方案1的1.5倍,左大洞水平收敛率均为0.01%。总体来说,两种方案得到的位移分布规律相似,均是大洞拱顶沉降最大,小洞拱顶沉降稍小;隧道底板均向上隆起,大洞隆起幅度较小洞更大;竖向和水平向收敛率均较小,竖向收敛率远大于水平收敛率,隧道变形主要以拱顶沉降和底板隆起为主,隧道较为安全。中间岩柱处的边墙水平位移显著大于两侧围岩变形,在施工中应加大对中间岩柱的监控量测,必要时可采取小导管注浆等加固措施;小洞围岩水平位移除左边墙小部分围岩为正以外,其余均为负值,与单洞隧道开挖位移分布不同,说明非对称隧道结构形式的隧道开挖由于开挖卸荷的作用,使得另一侧隧道偏压。总体来说,方案2洞周围岩变形普遍大于方案1,应该是由于大洞断面、跨度更大,开挖以后对围岩的扰动更大,卸荷作用更强,所以后行小洞开挖时已经处于偏压和较高应力状态,所以开挖后对围岩的影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