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乡村振兴路径探讨——以皖北乡村为例》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乡村振兴路径探讨——以皖北乡村为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乡村振兴路径探讨——以皖北乡村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古代中国曾在农业文明(乡村文明)的基础之上,兴盛繁华,此时的农业主产区皖北地区也分外富庶。但在1840年以后,农业文明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弊端暴露无遗,如马克思所言,殖民者充当了不自觉的工具[9],它使得以发展农业为根基的整个国家,不得不开始探索自己的工业化之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是以小农经营为主导地位的文明形态,农耕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方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是农业文明的基本特征,因为人们在实际耕作中,土地、天气等都是制约生产的重要因素。但是,传统农业文明所能容纳的生产力有限,处于满足人类需求的低级阶段。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内容,以机械化大生产为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形态,相对于传统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使得社会阶层摆脱了土地的束缚,流动性增强,所以,我国人口流动性增强是追求现代化工业的必然结果。同时,工业文明能够容纳更高的生产力。工业文明是西方所创造的,他们通过机械化的大生产,一跃成为世界的主宰者。1840之前,骄傲自大的清政府迷心于自己的兴盛繁华,选择了抛弃世界,这样的自负的结果反而是被世界所抛弃。西方在迈上现代化的进程时,我国还仍在传统农业文明上打圈圈,社会整体发展有限。资本主义在“资本增殖”的驱使下,开启了以殖民主义为发财工具的侵略道路,在他们的眼里,富庶的中国就是待宰的羔羊。在与西方殖民主义初次对抗时,我们曾以为只是“器物”上的差距,一旦补足这块短板,仍可称霸于天下,但很快这样的看法就被现实所击破。实际上,制度上的缺陷是根本所在,正如当时有识之士所发出的哀叹那样,中国的落后“乃我朝制所限”。但是,制度的构建,需要一定经济基础作为支撑,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因此,从理论上讲,要想复兴就需要能够支撑复兴的经济基础,就需要发展生产力,而处于工业文明时代,工业化是发展生产力的最好工具。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然工业化是发展的尖兵,那么曾经的发展尖兵乡村文明就自然的衰落了。乡村文明的衰落首先带来的结果是乡村精英分子的流失。我国古代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跃龙门,然后荣归故里,以光宗耀祖。但是,乡村文明在被工业文明冲击以后,追求物质上的最大化被精英分子所看重,导致原先的人才回流体系被逐渐撕裂,乡村精英分子不断流失。当今中国亦如此,大批学子从乡村流入城市,然后定居于城市不再回流,精英的流失,使得乡村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