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产笋量多重比较:麻竹培育在碧溪河堤坡的生长试验分析》

《表5 产笋量多重比较:麻竹培育在碧溪河堤坡的生长试验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麻竹培育在碧溪河堤坡的生长试验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D0.05=2679.86,D0.01=4219.63

模式A出笋量最大,为7121.2kg/hm2,比模式C、模式B分别增加177.2%和37.3%。表明模式A可以提高麻竹林产笋量,不仅出笋数量多,并且个体质量大,明显优于B、C。对不同处理产笋量进行数理统计、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得知(表4、表5):实验模式B、实验模式A与实验模式C产笋量间有显著差异,其他实验样方区组产笋量间未达到显著差异。A模式在堤坡营造麻竹林主要目的是国土造林绿化,加强生态功能建设,涵养水源,防止水土的流失,保障当地生态安全,其次是获得一定经济利益,可复制推广。B模式,纵然可以提高出笋量,有一定经济效益,但是对溪河坡堤破坏面较大,谨慎推广。模式C按传统近自然经营方式,产量不高,不提倡。